非综合征性耳聋属于遗传性耳聋的常见类型,是由于基因组异常,导致听觉通路感音部位或神经部位发生病变,终致听功能障碍,但不伴有其他系统异常。本病的发病率,粗略估计为4/10000~8/10000。公认新生儿永久性听力损失中60%以上的听力损失为遗传因素所致,其中60%~70%为非综合征性耳聋。2018年5月11日,该疾病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非综合征性耳聋的遗传方式
非综合征性耳聋主要为单基因遗传病,按其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染色体遗传、线粒体遗传以及表观遗传等。所以夫妻双方听力都正常,可能生育出耳聋孩子;夫妻双方都有耳聋,孩子不一定有耳聋。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若夫妻双方均携带耳聋基因变异,就有1/4的概率生育耳聋患者。
第三代试管规避遗传性耳聋,助健康优生
当前,我们均已娴熟掌握了前沿的PGS/PGD技术,能够实现全基因检测,从而较大程度的实现优生优育。专家运用PGS技术对囊胚的23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进行检测,并详细的对比分析,判断染色体是否存在重复、缺失、异位、倒置等异常情况,准确淘汰掉不健康的怀胎。
而PGD技术是对胚胎的基因进行检测,诊断胚胎是否有异常,选择健康的胚胎进行移植。专家通过基因突变点进行检测,可有效避免274种遗传性疾病对胎儿的影响,比如能诊断出一些单基因缺陷引发的疾病,像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症、脊髓型肌萎缩、遗传性耳聋等,从而避免携带隐形遗传病基因的父母把这种疾病遗传给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