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是月经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指从排卵期到下次月经来潮的这段时间,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果怀孕,黄体期会从分泌期转呈增生期,有利于受精卵的正常的着床,保证胎儿健康的生长,如果没有怀孕,黄体会发展至萎缩,出现下一次子宫内膜剥脱出血来月经的情况。
破坏正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LH搏动的病理条件可能导致黄体期功能不足(LPD)。与LPD相关的疾病包括下丘脑闭经、饮食失调、过度运动、体重显著减轻、压力、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衰老、未诊断或治疗不当的21羟化酶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不全、高催乳素血症、卵巢刺激和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这些研究在LPD的定义上存在差异,并且受到诊断LPD中已经描述的挑战的限制。
甲状腺和催乳素疾病可能破坏GnRH分泌,改变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可能通过刺激催乳素生成和分泌导致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可通过作用于GnRH神经元催乳素受体直接抑制GnRH分泌,或通过增加下丘脑多巴胺和阿片肽水平间接抑制GnRH分泌。
与黄体孕酮水平改变相关的其他疾病包括肾移植、β-内啡肽水平升高和泌乳。肥胖与生育能力下降和妊娠丢失率增加有关。这种负面影响在病态肥胖者中尤为明显。一项研究评估了肥胖女性与正常体重对照子对象的LH搏动性和尿孕酮代谢物。与患有厌食症的女性一样,在这些肥胖女性中观察到LH搏动性改变(LH脉冲振幅降低)和黄体期孕二醇葡萄糖醛酸(孕酮的主要代谢物)分泌减少。这种异常是否可能通过LPD导致肥胖女性生育率降低尚不清楚。
高龄生育年龄也与黄体期功能异常有关。研究表明,育龄晚期妇女的孕酮生成减少,黄体期孕酮和雌二醇代谢产物缺乏。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异常是否会导致与衰老相关的妊娠率降低和妊娠丢失率升高。有趣的是,经年龄调整后,卵巢储备减少与LPD无关。
由于改变正常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情况会损害卵泡发育,最终损害黄体功能,因此黄体性类固醇分泌量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可能会损害子宫内膜的发育。据推测,纠正这些不稳定的状况将纠正异常的黄体雌激素和孕酮分泌。任何有LPD临床证据的女性都应该开始评估潜在的医疗原因。